淄博新闻网讯(□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记者 李子亭 通讯员 朱莉娜)“党支部+合作社”,让支部建在了村里,把党员带到了田里。随着天气的逐渐回暖,高青县木李镇茹窑村党支部书记茹会也忙了起来,要对小飞机进行全面的检修确保小麦飞机喷药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该村成立了兴茹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获销售的模式,发展特色种植。
“跟着合作社,农民有钱赚;紧跟支部走,致富不用愁”这是记者在茹窑村听到最多的话。
“新行政村成立后,我们通过成立服务中心,采取‘一社两制’的模式,农户作为一个农业经营主体,永远最具活力,但小农户很难进入大市场,制约了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们通过成立合作社,为一家一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供销合作等服务,所有经营环节融合在一起,一体化为农民服务,各经营环节产生的利润归农民分享。”茹会说。
鑫森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借力黄河滩区迁建农业扶贫试验示范项目,建设蔬菜温室大棚及拱棚9个,小麦良种繁育基地750亩,合作社开展耕、种、管、收、销“五统一”服务。单小麦一项全村增收25万元,其中合作社为村集体创收3万余元。
“我们将加强农民的联合与合作,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合力搞经营、抱团闯市场、联手抗风险,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在分配中扩大收益权,全力提高合作社的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第一书记赵庆欣说。
在赵庆欣的帮助下,鑫森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起初只有8个成员、没有任何经营业务的“空壳社”,发展为社员116户、固定资产65万元、经营收人100万元的市级示范合作社。
“我只要一有时间就去社员们的大棚里转转,看看社员们有啥需求,再及时对接蔬菜批发商,力争社员们种的菜都能卖出好价格。”在青城镇大河沟村利业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种的黄瓜成了今年春节期间高青县及周边地区的抢手货,每天可外销五六万斤。这几天,负责人陈树亭正忙着联系张店客户,调度各种植户黄瓜大棚的生产情况。
陈树亭和社员们在农业农村部开发的“云上智农”APP上注册了账户,不仅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还学先进的技术管理,在“一亩田”网随时更新产品信息,他们借助互联网,让产品更安全、更有市场。
记者来到荒土地瓜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朝霞正和员工们商量开春后油菜的管理事宜,“一定按照油菜种植专家的指导意见,确保油菜花适时开花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他们把未成熟的油菜籽直接转化为大米的肥料,省去了化肥的施用,让人们能吃到更放心的高青大米,借助网络直播,让“高青大米”成为了“网红”。
“我县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在发展、规范农民合作社的同时,对一些不规范运行的合作社,包括‘空壳社’‘僵尸社’进行整顿,力争通过对合作社的积极引导,规范合作社发展,使合作社发挥更好的作用,带领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爱学说。
责任编辑:夏侯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