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网讯(□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掌中淄博 记者 赵希翔 特约记者 闫盛霆 通讯员 仇慧清)宽阔整洁的通村道路,鳞次栉比的农家房屋,原野上独具特色的冰瀑景观,大棚里绿意盎然的蔬菜瓜果……党的十九大以来,淄川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实施美丽乡村三级联创、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在美丽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文明等方面真抓实干,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充盈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乡村美 生态宜居新家园
位于淄川区东南部的土峪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石头村”,全村600多幢民居,全部用石头垒砌,就连道路也都是石板路。与众不同的石头房、干净整洁的道路、图文并茂的土峪村史馆、美如画的文明一条街、记载无尽乡愁的高端民宿……这里也成了淄川美丽乡村建设的范本。
“和原来相比,简直天壤之别,这多亏了俺们的马书记啊。”村民们连连感叹,是村书记马海英带领大家励精图治,终于实现了祖祖辈辈的梦想,让土峪村旧貌换了新颜。
土峪村的变化,只是淄川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全区356个行政村开展了“十花培育、百村示范、全域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逐村制定改造提升的规划方案,计划投资7亿元,分层次培育10个金花村、100个示范村、246个宜居村。乡村美丽,别样风范,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片生态宜居新家园。
农业强 制度改革新样本
日前,在淄川区颐泽步鹤苑生态园内,前来购买花卉、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流转了公孙村100亩土地,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集花卉蔬菜培育、种植、销售以及观光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种植于一体的高端生态都市农业园区。”淄博中祥泰富房地产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原来,公孙村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流转出租土地,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实现土地收益20万元。
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通过改革创新,激活主体、要素、市场,促进“人、地、钱”等更多要素。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00个试点区县之一,淄川区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资产量化等工作全面完成,清查资产42.7亿元、土地133.5万亩、量化资产17.1亿元,为促进农村各类资产资源自由流转、科学配置奠定了基础。
为搭建要素交流平台,淄川区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农村集体产权管理信息化平台,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正在顺利推进,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的流动。在资金整合方面,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现已整合农村安全饮水、一事一议连片治理等25个项目、资金规模3.6亿元,初步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建设格局。
农民富 幸福生活新画卷
“咚咚锵,咚锵咚咚锵……”每当夜幕降临,双杨镇赵瓦村的广场上就锣鼓声震天响,乡亲们用鼓声来表达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该镇大力实施文化振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乡村振兴要突出产业、人才、文化等基本要素。淄川区实施五大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区富硒园区达到3万多亩,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121家,“三品一标”产品100个,每年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培训2500多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38人。发挥好农业专家顾问团等作用,每年指导农户1000户(次)、指导面积1万亩以上。全区12个镇街道、村居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淄川文化云”平台开设文化艺术公益培训1万余课时、培训群众32万人次,推送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1600场次。
传统的农业种养方式渐成历史,当注入文创、休闲、养生等元素后,农业变得更加时尚、精致,孝妇河畔徐徐展开了一幅秀美的新农村画卷。
责任编辑:夏侯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