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迫于生计南下寻求出路,途经博山、莱芜交界处的青石关时,他被关口的陡峭险要所震撼,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蒲松龄仿佛置身于瓮状的山谷中,抬头只能看到飞鸟掠过,周围群山环绕,云雾缭绕,树木繁茂。能看到山中有行人,却难以找到山路。
青石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隘。从蒲松龄的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青石关的险要,也隐约能感受到齐长城的蜿蜒逶迤。齐长城是中国现存修筑年代最早的长城,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我们走近齐长城,感受它绵延千里,连起黄河、泰山和大海的磅礴气势。
■匍匐蜿蜒600多公里
齐长城宛如一条匍匐蜿蜒的巨龙,横卧在山东中部,长达600多公里。它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沿着泰沂山脉向东延伸,穿越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等市的18个区县,最终抵达黄海西岸的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
齐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引人注目的壮丽景观,更是齐文化的重要标志。它的每一段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貌,有的地段山势险峻,墙体依山势而建,增添了几分险峻之美;有的地段较为平缓,墙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宁静和谐之美。斑驳的砖石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回望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疆域辽阔,东濒大海,西抵黄河,南至穆陵,北达无棣水,是当时诸侯国中的大国、强国。齐国的西南部是中原各国进攻齐国的关键所在。春秋中后期,为抵御外敌进攻,齐国率先在此处修筑了西段城障,这成为齐长城的发端。
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力进一步强盛。然而,楚、越等国的崛起给齐国带来了新的挑战,它们不断向北征伐,直至海岱地区,直接威胁到齐国的安全。在这种形势下,齐国不得不再次大兴土木,修建东段长城,以增强防御力量。
到了战国中期,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齐威王、齐宣王相继称霸,楚国在灭掉越国后,对齐国的威胁与日俱增。齐威王下令修建中段长城。这一阶段的长城建设,充分体现了齐国对战争形势变化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应对。此后,齐宣王时期对整座长城进行了精心维修和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紧密的防御体系。至此,经过上百年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齐长城终于全部建成。《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齐长城的宏大规模及其重要作用。
在淄博境内,齐长城的遗址宛如一串璀璨的明珠,自西向东依次分布于博山、淄川、沂源三个区县内,总长度约为155公里。
齐长城见证了齐国的兴衰荣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尽管岁月的风雨已经侵蚀了它的容颜,但它依然屹立在齐鲁大地,向世人展示着那段辉煌的过去。
■就地取材的浩大工程
齐长城的修建无疑是一项浩大工程。它由多个部分巧妙组合而成,包括城墙、关隘、城堡、兵营和烽燧等。修建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建造方式。在山岭地段,丰富的石材成为天然的建材,石砌的齐长城无需使用灰浆就坚固异常,仿佛与山峰融为一体;在平坦地带缺乏石材的情况下,修建者们采用土加盐水版筑夯实的方法,同样打造出了坚实稳固的长城。在山岭之地,齐长城常常高高耸立在峰顶处,因此获得了“长城岭”的美名。
齐长城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展现出了高超的设计水平。它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齐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体现了当时军事防御工程的巅峰水准。正因为如此,齐长城被称为“长城之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齐长城并非只是一条简单的边境线,它更是一座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深入研究齐长城,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和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齐长城的探索,我们能够洞察当时各国之间的军事策略和战术运用,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当我们踏上齐长城的砖石,仿佛瞬间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战争年代。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齐长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价值,最终被废弃。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防止百姓反抗和地方势力割据,下令征发大量民力,大肆拆除内地的长城和关塞,齐长城未能幸免。再加上两千多年来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曾经绵延不绝、雄伟壮丽的齐长城,如今已变得残缺不全,隐匿于高山密林之间。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偶尔还能发现少量保存相对较好的遗存,它们就像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守望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孟姜女哭长城流传至今
齐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古老的城墙,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厚重史书。沿线不仅留存着众多历史遗迹,还积淀了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孕育出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民间传说。在众多传说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最广为人知。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嬗变过程。公元前550年,齐庄公率领军队悄然向南部邻国莒国进发,企图发动一场出其不意的突袭。然而,莒国早已有所防备,齐军的进攻并不顺利。在这场战斗中,齐国大将杞良不幸牺牲,他的妻子孟姜听闻这一噩耗,心如刀绞,怀着沉痛的心情前往郊外,迎接丈夫的灵柩。当她看到丈夫的遗体时,无尽的悲伤如决堤之水般奔涌而出。她伏在灵柩上放声痛哭,哭声凄厉而哀伤。孟姜的哭声似乎有着神奇的力量,竟使得附近的城堞轰然崩塌数丈,大地仿佛也在为之悲泣。自此,孟姜女哭倒城墙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这个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不断被演绎、被丰富,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版本,但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齐女杞良之妻哭迎丈夫这一情节无疑是最早被记录下来的,而孟姜女所哭倒的齐长城也是历史上最早的。
齐长城不仅是一段城墙,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见证了岁月流转,见证了无数兴衰荣辱。
随着时代的发展,齐长城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应当加强对齐长城的保护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探索齐长城的利用途径,将其与旅游、文化、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齐长城,让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媒体记者伊茂林)
编辑:孙鹏
审核:于恩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