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到指甲盖大小的珠子饰品,大到手臂那么高的琉璃瓶,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风格迥然,体态悬殊,在“90后”鲁派内画非遗传承人李韶玥工作的博山一品轩工作室,却看起来无比和谐。
内画是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传统工艺源自于鼻烟壶,通过在瓶内反向作画,将大千世界浓缩于方寸之间。内画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鲁派内画的聚集地就是淄博市博山区,鲁派内画是一种非常稀有的传统技艺,作品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传统题材进行创作,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李韶玥就是一位来自博山的鲁派内画非遗传承人。
“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走上这条道路和自己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李韶玥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鲁派内画”的大师,“父亲在构思作品的时候,经常是半夜想到点子马上就起来画稿子,为了完成一幅作品,画到凌晨三、四点也是经常的事。他们那一辈的内画艺人都非常刻苦,老一辈对自己事业严谨认真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李韶玥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潜心学习美术,2015年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在父亲位于博山的一品轩工作室工作,开启了在内画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年轻一辈的传承人,父亲的鼓励给了李韶玥坚持下去的勇气,多年的绘画经验让她在投身内画艺术时如鱼得水。但传统内画艺术由于距离生活太远略显冷门,如何让内画重回人们的生活焕发活力?李韶玥一直苦苦求索。
“2023年,淄博因为烧烤爆火,博山的琉璃陶瓷吸引来了大批的游客,内画艺术也吸引了很多的关注,一品轩的经营情况大大改善。”欣喜的同时,李韶玥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创新、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才能赋予传统非遗新的生命力。
原来内画作品的题材多为花鸟山水,在这些之外,李韶玥开始尝试一些创新型的题材,例如现代人物等。
传统内画大多在鼻烟壶中作画,但鼻烟壶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一个实用的物件。“如果想让一个东西为更多人所了解接受,肯定要让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李韶玥开始尝试把内画画在笔筒、香水瓶、车挂之类的物品里,还把它做成了与中国传统服饰搭配的饰品,例如璎珞。李韶玥向记者展示了她刚刚完成的蛇年璎珞作品《巳蛇游》,作品延用去年龙年璎珞《辰龙吟》的璎珞形式,墨绿色流苏搭配深浅不一的碧色珠子,一条小蛇栩栩如生,尽显蛇年之美。
“饰品类现在很受年轻人喜欢。”不断琢磨现代人的喜好与内画的切入点,李韶玥尝试借助网络平台来扩大宣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制作内画的视频,收获了许多网友的点赞和关注。她还经常带上制作的内画展品,积极参与各种展览活动,现场与看展的市民们交流,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和小朋友了解内画,喜欢内画。
对于内画这一非遗技艺的未来,李韶玥充满期待,也有很多规划。“希望有更多机会和机构合作宣传,在学校开设课程,让更多的人在学校就可以开始接触到内画;与化妆品品牌联动,借此扩大内画的影响力;如果有可能,还想与海外力量合作,到国外去宣传,让内画走出国门。” (实习记者谷悦)
编辑:孙鹏
审核:单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