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防伪码不“防伪” 打假不能只靠消费者
2025-02-18 08:20:25
字号:   打印

□鲁璐

近日,多名消费者反映网购的服装和化妆品防伪码是假的,引发关注和讨论。消费者扫描这些防伪码会跳转至非官方网页并显示其购买的商品是正品,然而通过官方渠道验证却显示“防伪码不存在”。

防伪码,本应是消费者辨别商品真伪的有力武器,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一道防线,而如今却成为造假工具,使防伪码并不“防伪”。这背后,是一条成熟且隐蔽的灰色产业链。据调查,防伪码生产技术难度低,成本低廉,低至2分钱一枚,不少商家售卖时根本不审核企业资质即制作、发货。而扫描这些防伪码后链接对应的平台,多以“3.15全国数码防伪验证中心”等看似权威的名号为噱头,实际却由私企注册备案,给钱就能买系统做“防伪”。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造假者肆无忌惮,让假货得以披上正品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在市场上流通,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电商平台作为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在此问题上也难辞其咎。面对消费者的维权诉求,平台往往以“无法证明商品本身为假货”为由推诿责任,将打假的难题和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这种做法无疑给消费者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加大了消费者的维权难度,更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

要解决防伪码造假这一乱象,显然不能仅靠消费者提高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消费者作为交易中的弱势一方,其力量是有限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防伪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从根本上斩断这条造假产业链。同时,电商平台也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管理,完善售后保障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购物环境。

防伪码的造假问题不仅关乎消费者的权益和市场秩序,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让防伪码真正发挥防伪作用,让假货无处遁形,让市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更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坚守和维护。


        编辑:王磊
        审核:李海容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11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