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你吃的中药贵了吗?
2025-02-28 08:35:22
字号:   打印

□记者 魏敬敬

中药,这一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国粹,正在经历一场价格的困局。

“同一副药比两年前价格涨了近一倍”“一张处方动辄花掉上千元”“很多日常中药价格已经突破百元大关”……去年以来,众多市民均反映在中药消费上遭遇了“背刺”。

曾经以“简便验廉”著称的中药,是否真的已步入高价时代?其价格上涨的根源在哪儿?平价中药时代还能否再次到来?

中药价格“涨”声四起

“两剂汤药就要两百块?”2月23日,在张店某社区药店,郭先生再一次核对手中的处方,眼中闪着不可置信的惊讶。

因家人感冒,郭先生便托一位中医朋友开了张处方,前往家门口的药店抓药,本想着就是几十元钱的事,结果药店工作人员报出的账单让他大为吃惊。细问之下,得知处方中光20克猪苓就要34元,20克黄连更是高达63元。工作人员补充道:“这还只是统货,选货价格就更贵了!”郭先生不禁感慨:“以前觉得中药挺实惠,如今这价格,真是让人有些承受不起。”

退休教师张阿姨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她回忆道:“几年前一副中药也就二三十块钱,效果还不错。”然而,当她最近再次因病求助于中医时,却惊讶地发现,同样的处方,一副药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00多元,一个疗程下来费用接近2000元。

偶尔吃药的人觉得贵,老病号们更是感觉吃不消。王女士因长期脾胃不和,这两年一直在附近的药店抓中药进行调理,每周要花约500元。但最近一段时间她发现,大夫给开的方子都差不多,药价却贵了不少。“以前一副药就是七八十块钱,现在同样一次抓七副药,总价就贵了200多元,一个月下来就得多花近1000元。”算了算吃中药的账,王女士有点发愁:“中药价格怎么比西药还贵了!”

“阿胶、辽参这些原本价格就高的‘贵族’药就不必说了,就连党参、当归这些常用药材每公斤都100多元了,煲个养生汤都要下血本。”养生爱好者周女士苦笑道。周女士日常热衷于在家制作药膳,但去年以来中药价格的飞涨,让她每次购买药材都要精打细算,原本轻松的养生爱好,却因为价格变得有些沉重。

不光是消费者对中药价格的上涨表示“高攀不起”,部分中医从业者在这场价格变动中也是有苦难言。

淄博高新区仁盛中医诊所的一位医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倾诉道:“三年前,患者花400元就能吃一周的药。如今,已经涨到700元,但我们到手的利润反而降低了。”究其原因,中医诊所处于采购端,供给端涨价,进购成本飞涨之后,尽管百般控制调整,方剂的售价也不得不随之提高。为了不让患者看到药方价格之后望而却步,诊所不得不自行消化一部分成本。

该医师还透露,为了避免出现“天价”药方,有时候在需要用贝母、阿胶等昂贵中药组方时,就会让患者去药店自行购买这些药材。而这样的情况,在其他中医诊所也比较常见。

记者在药材信息网上看到,2024年年底,中药材价格出现趋于平静的走势,但进入2025年,价格似乎又回弹了,常见品种如白术两年涨了将近4倍,2024年年底跌到百元以下,但今年1月再次突破百元大关。另外,黄连、远志等药材均在持续上涨。

这一趋势,无疑给中医诊疗领域带来不小的挑战。

中药之“贵”,贵在何处?

带着中药价格上涨根源的疑问,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药企、医院和医保集采等多个部门。

“供需失衡、消费升级、监管趋严、成本上升、行业垄断以及资本炒作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如今中药材价格居高不下的复杂局面。”国药集团某大区负责人陈女士分析。而这其中让她感受最深的,还是随着监管红线的不断严控,中药材市场飞行检查频次显著增加,让过去鱼龙混杂的饮片市场渐趋规范。

陈女士回忆:“几年前,市面上流通的黄芪,价格从十几块钱到几十块钱都有,质量更是千差万别。但现在,经过严格的监管整顿,劣质品已经基本看不到了。”然而,企业为了符合监管要求,在工艺改进等方面投入了大量成本,这些成本的增加最终不可避免地传导至终端价格。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群众看中医的热忱被充分激发,健康养生需求出现激增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药材消费升级。”淄博市某中医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中药价格上涨的原因。他介绍,近年来医院处方中滋补调理类中药占比逐渐提高,像养生膏方等治未病型产品深受群众青睐,这种信中医、用中医的热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药行情。

张店区某连锁药店负责人在谈及中药价格上涨时也是满脸无奈。他表示,去年以来,中药材的采购成本不断攀升,加上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最终反映到消费者身上,中药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和供应,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在增加,只能将这些成本适当转嫁到售价上,不然药店经营都难以为继。”

淄博市医保局一位工作人员指出,中药集采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虽然国家正在积极推动中药集采,以降低药品价格,但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质量标准不一,导致集采覆盖率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尚未全面惠及高价药材。“距离全面解决中药价格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该工作人员表示。

中药价格上涨,看似会让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药农们从中受益,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博山区一中药种植基地,一位农户向记者表示:“很多药材的种植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稍不注意就可能影响产量和质量。药农要面临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双重风险,收益非常不稳定。”他还补充道:“现在种药材的成本越来越高,土地租金、化肥农药、人工费用都在涨,有些中药品种赶上好行情的时候,表面看好像赚了钱,但细算下来,扣除各种成本之后,并没有多少利润。”

“几年前我们老家还有很多中药种植户,现在都已经转行了。”沂源县一位中药材收购商告诉记者,收益不稳导致药农积极性受挫,而规范化种植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另外,资本炒作与市场投机行为,在中药价格上涨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业内人士直言,药材“奇货可居”现象普遍。以去年暴涨的白术、当归、瓜蒌、党参等药材为例,背后都不乏资本运作的影子。这种市场投机行为如同在本就不稳定的中药价格市场中投入一颗巨石,加剧了价格的大幅波动,使中药价格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在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药“简便验廉”的传统优势似乎正在减弱,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中医未来发展的担忧。在高昂的药价面前,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是否会受到阻碍?这一问题沉甸甸地摆在了每一个关心中医发展的人面前。

千年良方 能否重回“简便验廉”?

面对中药价格上涨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何让中药重新恢复“简便验廉”的优势,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专家们纷纷指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应加强中药材种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通过引入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药材的影响,提高种植稳定性,缩短种植周期,提高产量和质量。“只有从源头上降低中药材的种植成本,才能为中药价格的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一位农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强调。

医保部门在推动中药价格合理化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应进一步完善集采政策,扩大中药饮片的报销范围,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2023年,山东省牵头15个联盟地区完成21种中药饮片集采,在中药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有效发挥了稳预期、稳供应、稳价格作用,也为后续实施全国中药饮片联采工作积累了经验。2024年5月,在国家医保局指导下,山东省医保局再次牵头,将中药饮片采购联盟首次扩大到全国范围。本次全国联采覆盖黄芪、党参等45个临床常用品种,近3.2万家医药机构需求量合计达9700多万公斤。这一举措充分显示了医保部门在控制中药价格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此外,加强市场监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相关部门应建立动态价格调整机制,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虚假宣传等行为,规范中药材市场秩序,避免价格虚高。

“大的医院、药企集团由于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在应对价格波动方面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一次集中招采,能够维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这对于保障患者的用药需求和控制医疗成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淄博市某中医医院药学部负责人表示。

尽管近年来部分中药身价倍增,但一些精通药理的老专家却善用“平替”来平衡价格落差。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医院目前仍然每天开出大量二三十元钱的“小方”,既经济实惠,又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颇受群众欢迎。“这也说明,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合理选用药材,是可以降低患者用药成本的。”该工作人员认为。

“贵与不贵,均在民心。”曾是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刘先生,谈及中药价格时,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我是经中医治疗后康复的,吃中药前前后后花了1万多元,乍一看确实挺贵的,但仔细想想,比起换股骨头的风险、高昂的手术费以及后续漫长的维护成本来说,我觉得自己还是赚了。”中药贵,是与以往的价格相比,但从治好病的角度看,其实不算贵。刘先生这番话,也从患者的角度反映出对中药价格的一种理性认识。

另一位深耕中医领域多年的医师表示,自从中药行情水涨船高之后,他就对自己诊所的药占比做了优化,目前正在积极推行针灸等非药物疗法,收到了不错的临床反馈。

很多专家对此持赞同观点,认为针刺、艾灸、刮痧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同样经历了几千年临床实践的优秀技术,在治疗上不仅成效显著,且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推广这些非药物疗法,能够降低对高价药材的依赖,有效缓解中药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中药平价时代的回归,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它不仅依赖于市场调节,更需政策、科技与文化的系统重构。

期待“简便验”的中药,能够早日补齐“廉”字短板,重归百姓生活。


        编辑:孙鹏
        审核:徐光莹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11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