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8:30,在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室,“90后”文物工作者冉祥芮像往常一样戴上丁腈手套,开启了一天的“时光拼图”。她的工作,是将破碎的文物重新拼凑,让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器物,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同时,她也成为文物保护领域中闪耀的“她”力量代表。
“这件盖豆出土时比较破碎且盖钮缺失,修复起来相对复杂一点。”冉祥芮说,这需要拼对后用同一单位出土的同类型完整器进行翻模,将缺失部分用石膏进行补配后,再用不同目数的砂纸细细打磨修整才能让它重焕生机。
冉祥芮笑言,曾有朋友调侃她每天都像在拼积木,可其中的挑战远非拼积木可比。谈及文物修复,她深知责任重大,力求在不破坏文物原貌和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将修复过程中的不可逆损伤降至最低。“对于带有纹饰或彩绘的陶器,尚可依据纹饰走向和色块分布来寻找相邻的陶片进行拼接。但素面陶器的拼对,则只能依靠陶片形状和部位大致分类,不断试错。这个过程充满反复,考验着耐心,但每一次拼接成功带来的成就感也无与伦比。”冉祥芮向记者介绍说。
冉祥芮与文物修复的缘分始于偶然。2022年,刚刚硕士毕业的冉祥芮成为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的一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修复200余件战国秦汉时期的陶器,涵盖鼎、豆、盘、钵等多种器形。每一件文物在她手中都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从破碎残片变成了能够诉说历史的精美器物。
作为一名女性文物工作者,冉祥芮有着与生俱来的细腻与耐心。这种细腻使她能够精准地根据器物的年代、材质、烧制工艺等信息,制定出最为合适的修复方案。而她的耐心则体现在面对复杂修复工作时的持之以恒,无论花费多长时间,她都要将文物修复到最佳状态。
文物修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件陶匜的修复经历让冉祥芮至今印象深刻。她回忆道:“当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由于翻模技术不够熟练,补配陶匜上细小的足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但冉祥芮没有退缩,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花费了大量时间去钻研、尝试,最终成功攻克难题,保留了陶匜的原始美感。
在文物修复领域,困难如同家常便饭,而持续学习和技能更新则是克服困难的“金钥匙”。冉祥芮曾面对过无数破碎的陶片,有的残片过于破碎难以拼凑出轮廓,有的质地过于酥松稍微受力就会断裂,使修复工作功亏一篑……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她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文物修复工作中,用汗水和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冉祥芮修复的不仅是文物的物理形态,更是在延续和传承历史文化。每一件修复好的文物都承载着过去,连接着未来。相信在越来越多“冉祥芮们”的努力下,古老文物将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全媒体记者李倩)
编辑:王磊
审核:赵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