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山披锦绣,万物沐春晖。在这个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美好时节,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如约而至。让我们向广大女同胞道一声祝福,向身边每一位“她”致一份敬意。
今天,本报推出特别策划《巾帼育才 致敬她力量》,向广大读者展现8位奋战在我市教育战线的女性人物风采。她们来自小学、初中、中职、高中、高职各院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她们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淄博教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美丽”篇章,为淄博教育强市建设作出了贡献。
匠心育人志不改
□淄博职业学院 辛爱梅
2025年,是我在职业教育领域耕耘的第35个年头。回首往昔,满是成长与变迁的印记。
35年来,我看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奔赴四面八方。他们中,有人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有人创业变身民企老板,有人扎根国企担当重任,还有人成为机关事业单位骨干、行业专家,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这35年,我见证着中国职业教育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从中专、中职起步,一路壮大至高职、职业本科。
上世纪90年代,我初入职的淄博市劳动局技工学校,主要专业是“车、铣、刨、钳、电”,有一栋教学楼、五六个生产实训车间。车间里冬冷夏热,冬天用煤炭炉取暖,学生时不时到炉边烤烤手或把双手放到嘴边呵出点热气暖和一下,再接着练;夏天没有空调风扇,人人都是汗流浃背。那时候特别重视实训,因车间实习工位不足,师生都是三班倒。至今我仍记得学生上大夜班时的样子:睡眼惺忪钻出被窝,边走边打着哈欠,到了车间换班上岗,机床一开动,人立马就精神起来了。
如今,职业院校焕然一新。我现就职的淄博职业学院,经过20余载的发展,即将成为山东省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占地2400余亩,在校生2.5万余人,智慧教室、空调宿舍、现代化实训车间一应俱全,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学院办学理念与模式与时俱进,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方向从专注技能迈向“德技双修”“五育并举”,注重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绽放光芒。
时间不语,岁月不言。容颜渐改,唯有对职教的深情如旧。投身职教,是我一生挚爱与骄傲。倘若来生有选择,我定无悔再为职教人。
潜心治学 走好教育之路
□淄博实验中学 侯春
35载,岁月如歌。回首这漫长的从教岁月,每一步都写满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我这些年先后送过二十多届高三毕业班,过去11年始终坚守在高三一线。看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在我的陪伴下奔赴梦想的彼岸,我满心都是欣慰。助力20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见证2022届的王乐楠同学斩获全市高考第一名,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无比珍贵的成就。
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有一次全市一模结束后,我突发肠痉挛,在医院折腾了一整夜,但第二天还是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去组织阅卷,因为我放心不下学生。在上网课的那段时间里,同时听我网课的学生有200人。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学习,我还让学生帮忙录屏。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照顾,我就白天上课,晚上陪床,一个月瘦了10斤,但从未想过放弃。
作为备课组长,我要有更多的担当和付出。有位教三个班的高三老师查出重病要去济南做手术,我一边安排代课,一边通过电话问候并关注治疗进程,安抚他的情绪。我主动联系医保处为其办理转院手续,帮忙解决他家老人孩子的困难,并组织老师去慰问,让他能安心治病。后来他身体稍作恢复就返回岗位,这让我深感温暖。
“问题链”“建模、用模、活模”等教学方法,都是我多年不断探索创新的经验总结。我毫无保留地把这些经验分享给青年教师,看到他们在公开课和比赛课上取得好成绩,真心为他们高兴。面对心理困扰的学生,我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支持和帮助,直到他们重新找回信心。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未来,我会继续在教育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爱与责任陪伴更多学生成长,让教育理想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以爱为光 护佑学生成长
□淄博五中 潘文超
“您是我生命中的启明星。”学生的一句话,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教育生涯的每一步。这份认可,不仅是对我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责任的鞭策。
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篮球场上的意外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一名学生不慎摔倒,剧烈的疼痛让他蜷缩在地,额角渗出冷汗,紧咬着牙关不让自己喊出声。作为班主任,我第一时间冲上前,安抚他的情绪,联系急救,并全程陪同就医。急救车上,他颤抖的手紧紧攥着我的衣袖。我轻声安慰:“别怕,老师在。”在之后的日子里,病房成了临时的教室。我带着录制的课程视频和同学们的祝福,将集体的温暖传递给他;数学课上复杂的公式,在病床前被拆解成易懂的片段。三周后,他在全班同学的掌声中重返课堂,眼里的坚毅让我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或许是被数学的逻辑之美所吸引,亦或是病房里的辅导让他找到了方向,康复后,他毅然选择了数学专业。如今,他已成为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执着前行。每当听到他分享科研进展,我总是忍不住感慨:教育的意义,正在于唤醒每一颗种子的潜能。
从教多年,即便在孕期,我也坚持站在讲台上,直到临产前最后一刻;产假未满,我便重返岗位带领毕业班冲刺。这份执着,让我有幸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淄博市教书育人楷模”等殊荣。但比荣誉更珍贵的,是学生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
有人问:“何必如此辛苦?”我总想起那个病房里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草稿纸上,少年豁然开朗的笑容比任何奖状都要动人。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修行,需要以爱为土,以责任为光。我愿继续做那束微光,照亮更多孩子的追梦之路——因为他们值得拥有属于自己的璀璨星空。
步履铿锵 立己达人
□张店区齐德学校 汪慧
从教31载,我深知:教育既要仰望星空立大志,更需脚踏实地求真知。教育生涯的六所学校、六次跨越,我始终践行“用教育的理想做理想教育”,让方寸校园成为师生共生的精神沃土。
作为管理者,我坚持“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工作理念,和全体教师携手实现办学质量的迭代升级,聚焦“高质量发展”与“新品牌建设”,聚力打造齐德范式和具有引领性的区域教育标杆。
齐德三年,一年一突破,呈现“首创效应”。特别是2024年,在全省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数据抽查复核中,学校三项数据均位居第一。“齐德实践”“齐德高质量发展路径”被各级各类媒体积极推介,社会反响热烈。
“一新三处(守正出新、想在深处、做在细处、落在实处)”为齐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用心用力的方向:坚持质量立校不动摇,提升教师“发展力”,落实“教师第一”学校管理任务,完善全链条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优化教学要素“PDCA”闭环管理。提升学生“自主生长力”,落实学校育人“学生第一”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立场完善教师三级梯度培养和全链条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是渡人渡己的修行。我从普通教师到淄博市优秀教师、名校长、首席教育信息官,从张店区优秀教师到淄博市十大杰出青年……每一份荣誉,都是对教育初心的叩问。这个过程中,所在的学校也获评“张店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淄博市2024年新经济创新示范场景”等荣誉。
步履铿锵,立己达人。我会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聚焦质量内涵发展,沉静办学,在挑战中精进专业力量,在做事中熔炼团队,在研究中激情工作,深化“优质、品牌”建设,打造优质新齐德。
AI时代 职教人与数智化结缘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 张林丽
初春的景色掠过车窗,我乘坐前往校企合作单位的高铁,打开电脑,点开DeepSeek界面,看着AI生成的当日工作建议和后台自动整理的会议纪要……这已是数智化时代我的日常。
一缕阳光闪耀在屏幕上,恰如职业教育与AI技术的交融,是跨界,亦是共生。
时代的洪钟大吕之声,召唤着职业教育破界求新。新学期,学校紧随教育数智化发展的脚步,启动了“AI+职教”融合工程。
教师队伍的“进化”,是AI技术融合教育的关键。学校组织40多名青年教师,开展了AI辅助教学培训。教师们积极学习DeepSeek、豆包、有言、KIMI等AI应用技术,将其引入教学课件制作、备课资料整理、作业练习设计等工作。AI走进了课堂,参与师生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减少了教学中的大量重复性劳动,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好助手。经过几轮培训,学校大部分教师实现了“教学迭代”,运用AI教学的能力普遍提升,能够熟练运用智能备课系统构建分层教案,以学情分析平台精准定位学生知识盲区,借助AI助手大幅提升作业批改效率,成为驾驭AI技术的新职教人。
AI技术以数据驱动、精准赋能的方式,助力“淄信”名师成长。我们以3个省名师工作室、2个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为中心,探索技术导航、人机协同的教师成长新路,辐射式推进基于“数智化”能力提升的名师培养,致力培育一批精通AI工具应用、善于构建人机协同教学场景的智能教育设计师,打造10门以上省市级AI融合金课。搭建“教师发展AI中台”,汇聚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教科研成果等多维度数据,为教师生成动态能力图谱,形成个人“精准画像”,让每一名教师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成长坐标。
技术向善,教育永新。浪潮奔涌,惟进者胜。AI正在助力职业教育成为地区数智经济链的“人才引擎”。
美美与共
□淄博市工业学校 李宇翔
作为一名从教33年的职业学校教师,我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投身于工作,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
做学生引路人。我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既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辅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金奖、银奖共21次。
做专业领军人。多年来我积极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引领年轻教师成长发展。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主持人、山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基于“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理念和“跨界融合、团结协作”的团队建设理念,我带领团队形成了“匠心铸魂、六维培根、四阶成势”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模式,并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成员参与了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同行们共同研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参与了课程教学标准的研制、解读和推广实施工作。
做事业的追梦人。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秉承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我从不放弃学习,努力淬炼专业技能,设计的作品获得第三届中国品牌设计金奖、中国之星全国艺术设计大奖50余次,近30个标志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注册。
我坚信,在职教人的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让每一个生命“美好”绽放
□张店区重庆路小学 郑瑞梅
清晨,我走过校园缀满露珠的小路,耳畔飘来“佳音童声”合唱团清泉般的歌声。迎春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如同孩子们仰起的笑脸。驻足聆听的瞬间,二十余年教育时光在心头泛起温柔的涟漪:那些在讲台上挥洒的青春、在教研中碰撞的星火、在校园里播种的希望,都凝结成最纯粹的教育初心——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姿态。
2023年接任重庆路小学校长,我郑重写下三个“美好”:办美好学校、塑美好教师、育美好学生,将“与美同行 和好作伴”刻进教育日常。在构建“美好课程”时,我坚持要听见每个孩子的梦想回响。于是,68个社团如春蕾绽放,书法室的墨香与围棋社的沉静交响,戏剧工坊的创意与科学实验室的锋芒共舞。当看到内向的女孩在合唱团领唱时眼中闪烁的星光,当见证稚嫩少年斩获市级比赛冠军后的灿烂笑容,我深知:教育的美好,就藏在尊重差异的土壤里。
艺术教育,是我们献给童年的诗篇。我常对老师们说:“美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育向美而生的心灵。”连续四年获得市级冠军的“佳音童声”合唱团,从齐盛湖畔唱到山东省艺术展演的舞台,一座座奖杯是孩子们“最美”的见证。最难忘的是孩子们与俄罗斯格林卡童声合唱团同台时的文化自信,这是在中国国际合唱节舞台上绽放的璀璨星光。
如今漫步校园,我总被细微处的美好触动:教室内老师面向孩童的每一个俯身,教室外展示着每个孩子的“高光时刻”,体育馆定格着少年跃起投篮的弧线,社团课上釉色在素坯间勾勒出星辰与浪花,代码在电脑荧屏上跳跃成为会发光的雨……这些碎片拼成的教育图景,正一步步实现着我们“办师生向往、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的初心。
我始终坚信,教育不是悬浮的理念,而是躬身力行的深耕。静水流深,时光清浅,愿每一个生命在校园里都能“美好”绽放,那是属于生命自己的独特光彩!
和洽育人启新章
□临淄区康平小学 于姗姗
自2002年踏上三尺讲台,转瞬已过20余载春秋。从最初的一线教师,到如今管理着有50年深厚底蕴的老校,岁月更迭,不变的是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信念。
我将青春倾付,化作教育改革的熠熠火种,照亮前行的道路。这些年来,“淄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数十项荣誉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对“让每个生命向阳生长”初心的铿锵回应。
调任康平小学之后,面对这所承载半个世纪荣光的石化子弟校,我以“在历史血脉中开新局”的思路,从《汉书》“上下和洽,海内康平”中淬炼文化基因,锚定“和洽康平”品牌建设,让这所老校在新时代焕发灼灼光华。
数载深耕,学校以“和乐共进,洽育未来”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健体自强、成长自信、文明自觉、心智自由的和洽少年”为育人目标,以和润环境打造诗意校园,用和心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依和美教师凝聚团队力量,借和乐课程培育时代新人。当和洽文化深度融入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教育便化作润物无声的滋养。漫步校园,晨光中师生共读的身影,运动场上跃动的青春,智慧课堂迸发的思维火花,社区实践中传递的温暖……这些生动的教育图景,正是“和洽康平”的闪亮新名片。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绿色学校、淄博市红旗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教育不是雕刻时光,而是以文化人、以心润心。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学校将继续以“和”聚力、以“洽”致远,让这所承载历史的老校,始终奔涌着培育时代新人的澎湃力量。
编辑:王磊
审核: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