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解思维让清明“烟火”更具温情
2025-04-03 08:18:48
字号:   打印

□毕研华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祭扫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绵绵思念,焚香烧纸、摆供祭祀是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祭扫方式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街边路口随意焚烧纸钱,不仅影响城市空气质量,随风飘荡的纸灰也给环境卫生带来压力,更潜藏着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火灾隐患。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文明进步,成为城市管理的一道必答题。

今年清明节,张店区、淄博高新区通过设置文明祭祀炉、推广鲜花换纸钱、开通网络祭扫平台等措施,既尊重传统情感,又呼应时代需求,为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份兼具温度与智慧的答案。

尊重传统,在文化赓续中守住情感根基。追思先人是清明节意义的核心表达,焚烧纸钱、摆放供品等习俗背后,是对逝去先人的情感寄托,唯有尊重传统,才能让文明新风的倡导真正深入人心。张店区、淄博高新区没有将传统习俗视为“治理包袱”,而是采取引导的做法,在城区分别设置30个、26个祭祀焚烧炉,并配备灭火器,安排专人管理。这一贴心之举,体现出城市治理的人文情怀。

创新治理,找准传统习俗和现代文明的平衡点。城市治理的现代化,需要以有解思维化解传统习俗与现代城市管理的冲突,张店区和淄博高新区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移风易俗并非完全否定传统,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形式、技术赋能重构其表达。56个祭祀焚烧炉的设置,是对民意的尊重,也是对传统习俗的守护;大力倡导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网络祭扫、植树踏青等多种方式,让思念有了更清新、更具创意的表达途径;多部门联合倡议,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自上而下地推动移风易俗,让文明祭扫的理念深入人心。当焚烧纸钱转为献花植树,当街头祭祀转为家庭追思,改变的只是形式,留存的依然是人们追思亲人的内核。这种“形变意不变”的转型,既减轻了环境负担,也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传统习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枷锁”,现代文明也不是冰冷的规则。管理者要以共情理解民众需求,以创新破解治理难题,让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守住文化根脉,涵养文明风尚。


        编辑:孙鹏
        审核:李可孝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11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