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秋练:碧波深处的碧血丹心
2025-04-11 08:15:41
字号:   打印
AI制图





□全媒体记者 伊茂林

白秋练是《聊斋志异》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子。她是洞庭湖中的鲟鱼精,既带着水族的神秘灵动,又闪耀着人性温暖。白秋练与书生慕蟾宫演绎的一段跨越种族的情感,历经重重磨难,最终收获圆满。

蒲松龄塑造白秋练这一形象,不仅展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更通过她的经历探讨了人性、智慧与情感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白秋练,解析这个文学形象背后的深刻内涵。


故事:从水族异类到人间眷侣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天,湖南洞庭湖上飘荡着一艘朱漆商船,船头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名叫慕蟾宫。他父亲是从老家河北往来楚地的富商。此刻,慕蟾宫正对着浩渺的湖水吟诵屈原的《九歌·湘夫人》,却不知暗处有双眼睛早已在注视着他。

一天深夜,慕蟾宫忽然听到船舱外有细碎脚步声。推开舱门,只见月光如银纱铺在甲板上,甲板上站着个绿裙少女,肌肤比月光还要皎洁三分。少女见他出来,有礼貌地问:“公子所吟‘沅有芷兮澧有兰’,可是屈大夫的《湘夫人》?”慕蟾宫非常吃惊,赶忙回答:“正是。姑娘深夜至此,莫非也爱此诗?”少女掩唇轻笑:“不止《九歌》,公子前几天读的《古诗十九首》,我也默记于心。”

一来二去,慕蟾宫得知少女名叫白秋练,住在洞庭湖湖心小岛,自幼爱读诗书,听见慕蟾宫的读书声,夜夜乘舟前来。慕蟾宫感觉遇到知己了,对白秋练渐生爱慕。

慕蟾宫发现白秋练有个怪癖:每天清晨必取湖水沐浴,若遇阴雨天便面色苍白,听他吟诵《诗经》才能好转。有一天,慕蟾宫偶然说起家乡米价,白秋练忽然说:“公子可让您家伯父收购糙米,半月后必涨价。”慕父将信将疑,试收千石,果然半月后米贵,慕家赚得盆满钵满。原来,这是白秋练根据气候、天灾情况预测的商情。慕家生意兴隆,慕父对白秋练另眼相看。

转眼半年过去,一日,跟随慕蟾宫一起回到他家乡的白秋练突然卧床不起,拉着慕蟾宫的手哭:“实不相瞒,我本是洞庭湖里的白鲟精,因爱慕公子才华才化人形。如今我离湖水太久,怕是撑不住了。”慕蟾宫大惊,想起她常对湖水出神,原来如此。白秋练说:“须取洞庭湖水,每日浇我身体,方能续命。”慕蟾宫立刻雇船南下,运来洞庭湖水,白秋练浴后果然好转。没想到,白秋练却哭道:“若公子娶我,我便可褪去鱼鳞,永留人间,但每年仍需以湖水洗身三次。”慕父此时已视白秋练为福星,忙请媒人下聘,择吉日完婚。

洞房花烛夜,白秋练卸去衣衫,慕蟾宫见她背上竟有鱼鳞若隐若现,轻轻一触,便化作水珠滑落。白秋练笑道:“待生下孩子,鳞甲自会褪尽。”次年白秋练产下一子,果然变成寻常女子,只是每逢月夜,她会抱着孩子坐在水边,给孩子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声音里带着水一般的温柔。


解析:跨越种族的深情


白秋练是蒲松龄笔下极具特色的异类女性形象,她兼具仙妖的灵奇特质与人间的至情至性,在人妖交织的叙事中展现出立体而鲜活的魅力。

白秋练的核心特质是对诗歌的热爱,这构成了她与人类世界连接的精神桥梁。作为洞庭湖的白鲟精,她化形的契机并非出于对人间烟火的贪恋,而是被慕蟾宫月下吟诗所吸引。初次相遇便以诗为介,展现出白秋练超越物种的文学修养。她不仅能背诵《楚辞》《古诗十九首》等经典,更能在对诗中与慕蟾宫形成灵魂共振。这种对诗性的追求,打破了传统妖类以美色或物质诱惑人类的叙事模式。白秋练的异类身份被诗意消解,她更像是慕蟾宫的一个以诗为魂的知己。

白秋练的人物魅力体现在她对爱情与命运的主动掌控上,这在清代女性形象中具有突破性。传统礼教下,女性常处于被动地位,而白秋练却主动出击,展现出女追男的果敢。她的主动并非盲目冲动,而是建立在对慕蟾宫性格与情感的精准判断上,暗合了蒲松龄对女性主体性的肯定。

白秋练的形象始终游走于人妖边界,这种双重属性构成其性格的张力。白秋练的形象本质上是蒲松龄“情之至者,鬼神可通”理念的具象化。她与慕蟾宫的爱情,始于诗,成于情,最终超越了物种界限。当她褪去鳞甲、成为凡人妻子时,故事并未强调斩妖除魔的胜利,而是以诗缘与情缘的双重圆满收尾,体现了作者对真情的推崇——真正的爱情无关种族,而在于灵魂的契合。白秋练既是文人理想中的诗酒知己,又是能让家族兴旺的贤内助,这种双重身份反映了士人阶层对理想伴侣的想象:既要有精神共鸣,又需具备现实能力。白秋练的形象因此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作者对美好情感和理想生活的双重寄托。

白秋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中对真情、智慧、精神共鸣的永恒追求。蒲松龄通过她,完成了对“情”的超越性书写,当爱以尊重、理解、奉献为基石,即使跨越物种,也能成就一段千古传奇。


启示:接纳自身的复杂性


白秋练虽是文学中的异类女性形象,但其特质在当代社会仍能引发人们共鸣,她所承载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为现代人提供了多重启示。

白秋练对诗歌的热爱超越了物种界限,甚至将其作为维系生命的精神支柱。当代社会,不少人容易陷入精神空虚。白秋练的故事启示我们,保持对经典、艺术的深度体验,从中寻找情感共振,就能够抵御浮躁,守护内心的丰沛。白秋练与慕蟾宫以诗为媒的情感起点,打破了现代社交中常见的利益交换逻辑,提醒人们要重视基于共同精神追求的纯粹关系,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人与世界的对话,精神共鸣始终是情感深层联结的核心。

白秋练亦人亦妖,这种双重属性也给人很多启发。其实,现代人也是在多重身份间挣扎与平衡,如职场人、家庭角色等。白秋练“去妖化”的过程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生存哲学。她未完全摒弃妖性,而是将其转化为适应人类社会的优势。这启示我们不必追求“完美人设”,要接纳自身的复杂性,并善用多元特质创造价值,才是更真实的自我实现。

白秋练的现实意义,本质在于她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她既非全然的“妖”,亦非完美的“人”,却在跨越边界的过程中展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光辉——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平等关系的践行、对多元身份的接纳,以及对真情与自然的敬畏。她的形象如同一条纽带,连接着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个体与他人,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真正的现代性,或许正是像白秋练那样,在复杂现实中守住内心的诗意,在规则束缚中勇于主动破局,在多元身份中实现共生共荣。白秋练的故事不仅是古代文人的浪漫想象,更是对当代人如何在喧嚣世界中诗意栖居、真诚相爱的永恒叩问。最后,我们用这样的判词结束对白秋练的讲述:

碧波深处灵鱼跃,

幻化仙姿入画来。

慧性每能纾世困,

柔肠岂惧俗尘裁。

历经风雨情犹炽,

终得良缘梦始开。

世间多少痴情种,

谁似秋练爱无猜?


        编辑:孔鼎
        审核:徐光莹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11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