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2025-04-11 08:16:09
字号:   打印


□刘玉龙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像是一场与自己灵魂的深度对话,地坛则是这场对话的无声见证者。这座荒芜却充满生机的园子,接纳了史铁生残缺的身体与破碎的心灵,成为他在苦难深渊中的救赎之地。在这里,他学会了与孤独为伴,与沉默对话,每一次轮椅碾过落叶的声响,都像是生命在低语,告诉他即便在最深的绝望中,也总有希望的嫩芽在悄悄破土而出。

在史铁生双腿瘫痪的初期,他的世界崩塌成了一片废墟,地坛成了他唯一的避风港。他每日摇着轮椅来到这里,静坐在角落,看草木荣枯、昆虫蝼蚁忙碌,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圆满的谜题。地坛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的痛苦、迷茫与挣扎,也见证了他从绝望边缘逐步走向自我救赎的艰难历程。他在这里领悟到,生命的残缺是命运的无常,但并非是生命的终点。就像地坛虽历经风雨侵蚀、岁月荒芜,却依然孕育着无尽的生命力量。每一寸土地、每一抹绿意,都在无声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这种力量深深触动了史铁生,让他意识到,自己虽身体残疾,但灵魂尚可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在思想的天空中驰骋。

文中关于母亲的描写,如同一把温柔而锐利的刀,直刺人心。母亲的爱是深沉而内敛的,她默默地承受着儿子病痛的折磨与命运的无常,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史铁生。她的担忧、她的期待、她的小心翼翼,都在字里行间如涓涓细流般淌出。史铁生在地坛中自我放逐时,母亲总是在不远处默默守望,她的目光追随着儿子的背影,满含着无尽的爱怜与痛苦。直到母亲离去,史铁生才惊觉这份爱的厚重与深沉,悔恨与思念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这种母子间的情感纠葛,不仅仅是个体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所有读者灵魂的一次深刻触动,让人反思亲情的珍贵与易逝,懂得在拥有时好好珍惜。

除了对生命和亲情的深刻剖析,《我与地坛》还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执着探寻。史铁生在园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还是长跑运动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命运轨迹里奋力前行,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梦想的追求。这些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让史铁生领悟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无论命运给予何种磨难,都应勇敢地走下去,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阅读《我与地坛》的过程,犹如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明白,生命中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这些苦难铸就了生命的厚重与坚韧。在困境中,我们应像史铁生一样,在地坛这样的心灵净土中寻找力量,与自己和解,与命运抗争。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亲情,用心去感受亲人默默付出的爱与关怀,莫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更要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守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努力绽放生命的光彩,让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精神追求中得以永恒。


        编辑:孔鼎
        审核:徐光莹
关于本站 | 媒体合作 | 广告刊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站长统计
鲁ICP备05024485号-11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