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希翔
科学管理是农作物高产的关键。今年,桓台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让“创新力”在田间地头转化为生产力,保障粮食高产丰收。
4月9日,在桓台县种粮大户胡治勇的麦田里,一款可以变量施药的新型植保机正在作业。
“这台机器配备了智能管理系统,能根据麦田实情精准、变量施药,药液利用率从传统的不到40%提高到60%左右。”在现场指导的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植保技术与装备负责人牛萌萌介绍,变量施药的关键是植保机上一块小小的屏幕,背后链接的是农业遥感监测应用平台。这个平台借助卫星、无人机和地面监测系统,构建起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产量预测等关键技术模型,能针对耕地的病虫害、草害实际,拍CT、开“处方”。
牛萌萌介绍,今年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加大研发力度,推出一批精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药的智能新机械,实现了农田“处方图”和作业机械之间的精准交互。
“新场景新技术广泛应用,让粮食增产更有盼头。”胡治勇说。从2022年开始,在各级农技部门一系列“组合拳”指导下,他的1300多亩地里,不光种植了可随时监测长势的高产作物品种,还大面积安装了滴灌带,购置了一批高性能、智能化农机,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小麦玉米周年增产200公斤以上。
农机农艺有机融合,让种粮大户的田间管理更加高效。在桓台县启润农业合作社的麦田里,一条条滴灌管把每一滴水肥都精准输送到小麦根部。
“2023年的时候,我们就上了一套精准滴灌系统,水肥利用率能达到60%至70%。”启润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城说,相比传统灌溉方式,铺设滴灌带效率提高了近一倍,省水、省电、省肥、省工,实现了降本增效。同时,因为节水,政府部门又给予了农资等各方面的奖励,相当于是实现了双向受益。
在桓台县科信农业合作社大田里,埋藏于地下的伸缩式喷灌杆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旋转喷头喷洒出的水雾,在阳光映射下折射出七彩虹光。
据了解,该合作社的1000多亩大田,原来使用12台卷盘式喷灌机,浇地需用10天左右,而且需要4个人进行操作,如今用上“藏水于技”的智能喷灌,浇一遍只需要5天,一个人就能操作,节水30%左右。
同样采用智能灌溉设施的中化现代农业(桓台)技术服务中心,今年因为节水效果显著,获得政府1000亩地的滴灌带奖励。中化现代农业华北大区桓台示范农场相关负责人潘镇说,使用滴灌方式,浇一亩地大概用水20立方米到30立方米,节水30%到50%的同时,效率大幅提高。“像我们2000亩地的滴灌,两个人几天时间轻轻松松就能完成。”
今年,为破解传统灌溉耗水高、投入大、管理粗放的难题,桓台县水利局建立健全节水奖励机制,对投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的农业主体给予滴灌设施、农资等奖励。至今,桓台县已有100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主动升级喷灌、滴灌、微喷等设施,“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共建模式成效初显。
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场景广泛应用,为农业提质增效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目前,桓台县30多万亩小麦土壤墒情适宜,整体长势良好。接下来,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指导农户统筹做好田间管理,同时,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提前制定相关技术预案,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编辑:王磊
审核:李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