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伟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我们在维持炉口高温的同时,成功将炉管机械清焦周期延长,高价值低排阳极石油焦产量显著提升。”5月19日,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联合装置车间主任郭立春在检查设备加热炉燃烧情况时,向记者展示着技术革新带来的实效。
近年来,齐鲁石化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帮扶组支持下,构建起“全员降本、全程管控、全域覆盖”的立体化工作体系。围绕开源、节流、优化、管理四大维度,制定213项生产经营优化措施,以“提效率、提质量、降成本”为主线,推动产供销深度联动。截至4月底,累计增效突破4亿元,交出亮眼成绩单。
全链条优化:构建增效“组合拳”
胜利炼油厂作为增效主力单元,将总部帮扶组提出的优化措施细化为142项具体任务,目前已完成104项。“我们通过优化胜利原油脱水、四常电脱盐操作,使胜利原油加工比例提升3.66个百分点,同时减少高成本科威特原油采购量,扩大低硫原油加工规模。”该厂生产调度科副科长谢宏超介绍,这一调整不仅降低了原料成本,更提升了高附加值产品产出率。
齐鲁石化针对航煤效益较好状况,按照增产航煤方案优化操作,提高加氢裂化装置负荷,提升航煤收率。1至4月份,航煤产量比去年同期提高40.73%。通过增加石油焦排产,精准调整工艺参数,科学调整原油掺炼比例,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装置创效能力。1至4月份,特种石油焦产量同比增长近20%,增效数千万元。
同时,齐鲁石化持续加强市场研判,每日分析测算产品边际贡献,做好物料平衡,科学排产、灵活经营。通过外采丁二烯和性价比高的裂解碳四,保橡胶装置丁苯顺丁高负荷生产,实现增产减亏。
精细化管控:拧紧成本“水龙头”
在降本减费攻坚战中,齐鲁石化以“一切成本皆可控”为理念,瞄准用水等关键领域费用管控。自去年6月起,公司组织各单位全流程水平衡测算,锁定“新鲜水系统减损降耗”等13个重点方向、34项具体措施。数据显示,实施后日均取水量创历史新低,节水成效显著。
在建立健全降本减费增效管理机制中,齐鲁石化通过优化原油采购流程,加大高性价比机会油种采购力度。同时,强化大宗原材料采购管理,天然气、煤炭、化工原辅料、机电仪材料等采购成本大幅降低。
“首批40项降本减费增效项目正全速推进,我们力争实现固定费用同比压降5%以上。”齐鲁石化公司财务部经理胡庆堂表示,通过推动成本动因分析成果下沉至基层单元,各生产环节更加趋向“精益运营”。
技术攻坚:破解资源“卡脖子”
面对氢气资源短缺的瓶颈,胜利炼油厂创新管理模式,将各加氢装置负荷及关键指标纳入“日统计、日优化”清单,通过优化操作与技术革新,成功提升产氢率,今年一季度顺利达成氢气使用率目标。
“我们每天跟踪装置运行数据,及时调整工艺参数,确保资源高效利用。”谢宏超介绍,针对加工损失的问题,胜利炼油厂专门成立攻关组,配合检验计量中心等单位联合攻关,制定了10余项优化措施。组织了炼油部分装置的检修,目前已完成重油加氢装置的检修和开工,一次开车成功。
随着天气转暖,防冻凝工作已转入“夏季四防”,根据气温的变化情况,操作人员及时停用伴热线,减少伴热蒸汽的消耗。
在胜利炼油厂联合装置车间,工作人员将防冻凝工作进行“外委转自干”,自己动手对空冷器进行冲洗。郭立春表示,不管是空冷的外管束翅片,还是管束内部的冲洗,大家根据加工负荷和不同部位的轻重缓急,对部分空冷进行内外冲洗,达到提高冷却的效果,有效减少空冷风机的起运台数和开启时间,既节省了外委施工费用,又达到节电降费的目的。
今年4月,齐鲁石化在中国石化炼化企业效益排名中位居前列,炼油、化工、存续三大板块均超额完成总部下达的指标进度。从工艺优化到管理创新,从资源挖潜到成本管控,这家老牌石化企业正以革新为引擎,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编辑:张剑
审核:沙红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