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耿雪
有人说,文化的失落比贫穷更使人空虚。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都是构成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新时代浪潮的冲击下,这些珍贵财富是否正在被当下的“现代人”一点点遗失?
近日,由27名博山本地人义务出版的图书《博山老街》备受关注。其背后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在博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感染,并将这份文化自信转化成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人自费出书,有人潜心写作,还有人放下生意,投入其中……
这不仅是一场众人与传统文化的约会,更是一场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故土情深,萌发出书之心
6月19日,当记者来到博山仰石居时,陪同采访的博山区文联相关工作人员和《博山老街》图书的两名编委已提前抵达,他们正在该书主编刘连贵的介绍下参观屋内的藏品。
“我这里有文石、字画、瓷器以及一些老物件。”刘连贵动情地说,“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对这些藏品感情越来越深,对我们博山的历史文化也越来越眷恋。我自费出版图书《博山老街》,就是想记录那段历史文化,让后代看到博山曾经的沧桑和辉煌,让他们在文化传承中感受那份乡情、乡韵。”
热爱、责任、传承,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便是刘连贵与朋友们出书的动力。1947年出生于博山西冶街的刘连贵,在真空泵设备厂工作30年,又在山东华成集团总工程师的岗位上工作25年,自74岁离岗之后,就一直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博山老街十分怀念,并产生了让大街、西冶街、税务街三条老街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想法。
“大街、西冶街、税务街,三条街分别展现了当时博山陶瓷、琉璃、煤炭三大产业的兴盛,街上有古迹、有名人,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将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复刻出来,为博山文化的传承留下点东西。”谈及书籍出版的初衷,刘连贵对记者说。
2023年2月15日,刘连贵和几个博山文化界朋友齐聚仰石居。当他把出书的想法说出来后,众人一拍即合。
“讲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文化。博山的大街、西冶街、税务街曾经是博山文化的聚集地。如果我们这些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一代人不做点什么,我们地地道道的博山人不做点什么,那深藏在这三条街上的博山文化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博山老街》编委孙彦泉对记者说。
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刘连贵深受感动,他说:“他们不问报酬、不怕困难的表现,更加坚定了我把这件事做下去的信念。”就这样,最初13人的图书编委会组建完成,并确定了《博山老街》系列图书的内容、样式和工作开展方法。
众人携手,共绘文化长卷
如何将“老街记忆”做到真实还原呢?
工作中,编委会成员分成三组,先靠每个人脑海中的印象,将三条大街的建筑从南到北绘制出草图,并为每座建筑、每个胡同制作了排序表。之后,他们便开始了寻访、确认。
“寻访越深入,我们越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和时间的紧迫。”刘连贵表示,当时有位99岁的朱老太太,寻访的时候她思路清晰,为补充完善草图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这种对历史的悲悯和责任感、紧迫感,始终贯穿在参与《博山老街》编纂的全体成员当中。
纵观整个图书的编纂工作,它始终落在一个情字上。这种生命中最朴素的情感也深深打动着被寻访的每一个人,曾经在大街居住的李僖章就是其中的一位。
“2023年他们找到我,让我回忆博山大街的样子,我太熟了。”回想起当时编委会成员找到自己时的情景,李僖章依然很兴奋。“我小时候就住在道台府,斜对门的相府以及周边建筑的布局、样式,现在还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当她得知刘连贵要出这么一套书时,内心十分感动,“我们是对博山怀有深厚感情的一代人,记录下老街的样子,也能告诉子孙后代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之后,李僖章也加入其中,并用自己擅长的摄影、排版,为图书出版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随着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博山人义务加入到图书编纂队伍中。最终,《博山老街》编委会由13人发展到27人。他们都是地道的本街人,以传承博山文化为使命,背起背包,拿上笔记本,不畏严寒酷暑,践行着一代博山人的使命和责任。最终,用两年半的时间,历经400名受访者的确认,图书编委会成功完成了整套书的文字收录、草图绘制工作。
文化瑰宝,承载博山记忆
“草图出来了,找人画出我们印象中老街的样子又费了一番周折。”刘连贵介绍说,他先是找了一个画家,大家看到他的画后一致感觉画得很好,但是不像印象中博山老街的样子。之后便有人提议,还是找当地人来画,只有真情实感,才能画出博山老街的味道。
如今在博山,谁能有一套《博山老街》图书,是一件值得艳羡的事,这套书也吸引了天南海北博山人的关注。整套图书由《大街》《西冶街》《税务街》三本图书和相应的三本写实画册组成。每本图书中收录有街道的组成、民俗、重要人物、历史遗迹和故事等内容。画册则以1993年拆迁前的面貌为依据,描绘了大街254家、西冶街176家、税务街128家沿街建筑,大到每条胡同的名称、位置,小到每个建筑的结构,都一一呈现,就像《清明上河图》一般细致、活灵活现,让人能够神游其中,仿佛回到了从前。
《博山老街》是博山文脉传承的宝贵财富。正如博山区文联主席王蒙蒙说的那样,文化需要传承,《博山老街》图书广受赞誉,说明人们有这样的文化需求。这套图书的出版发行,将三条老街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厚重呈现在读者眼前,激发起人们对博山文化的关注,彰显了博山人的文化自信。同时,它也启发着我们要珍惜当下,唤醒了人们对博山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
文化传承,乡情永久驻留
岁月流逝,老街的砖瓦已经湮灭在时光里,但博山人对传统文化的守护,却让博山的历史化作永恒的文化印记。
“博山的文化很厚重,非常值得去挖,而且越挖越有东西。像这三条老街,如果在陶瓷、琉璃、煤炭等方面更深入地挖下去,每一条街都能写成一本沉甸甸的大书。”博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福源对记者说,“在政府层面,研究院近年来致力于博山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除了出版《文化博山》期刊外,如今已经形成了几十万字的《博山文史资料选辑》,这些资料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史料价值都很足,具有一定的权威。在社会层面,像刘连贵一样,有很多博山人因对家乡浓厚的情感,在文化传承上也作着积极的贡献。比如,每年出一本书的刘培国、《颜山漫记》的作者宋光辉、《博山偶记》的作者王济世等。近日,胡国忠先生的新书《博山老城深处》也正式出版,书中描绘的博山老城的岁月底蕴与人文风情,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让人欣慰的是,在工作中,我还接触到很多出生在博山的年轻人,他们也积极加入到宣传、守护家乡文化的队伍中来,不辞辛劳地搜集资料、撰写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博山文化在老、中、青三代人身上的接力传承。”李福源感慨地说。
博山大地上的这些人、这些事,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守护文化、传承文明中的信念。这份守护和担当,必将让当地古老的故事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编辑:王磊
审核: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