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华
我市正在开展的“陶风淄韵・乡村好景”文明乡风建设,把地域文化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内核驱动力与精神底色,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五个淄博”建设的生动实践。
“陶风淄韵”是淄博千年文明在当代乡村的脉动与新生。以“齐学理论个人好学好景”为代表的“乡魂塑形工程”,正是将地域文化底蕴转化为现代乡村精神图谱的关键一步。无论是“明理胡同”的泥土气息、“沂源红”的朴素话语,还是《陶风淄韵·乡村故事集》中的本土红色记忆与工匠精神,都在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当“百姓名嘴”用乡音讲述时代真理,当传统美德以“身边好人”的故事生动展现,文化便不仅是书本符号,而成为村民们日用而不觉的精神食粮。此乃“魂”之所在——以文化之泉浇灌乡风文明,使其生长出具有淄博印记的精神风骨。
乡村文明建设既要有“魂”的感召,更需“形”的坚实支撑。“陶风淄韵・乡村好景”文明乡风建设,正是以现代治理智慧为传统文化撑起实践筋骨。“乡邻和畅工程”中的邻里议事亭、共享工具屋乃至“新风帮帮团”,巧妙地将传统邻里互助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现代治理单元。“村民说事日”与积分兑换体系,更是将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激励,使“邻善好街坊”不再停留于口号。传统伦理由此被赋形于现代治理框架,在村巷阡陌间化作可触可感的文明秩序。
“陶风淄韵·乡村好景”的生命力,还在于其构建了一套涵养文化、支撑治理的长效机制。四级联动机制确保资源精准下沉,避免了文明建设悬于半空。“融通资源”的思路则打破了单一主体局限,党政、社会、群众力量在“伙伴计划”中汇流,使文明建设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协奏曲。尤为可贵的是“守正创新”的要求,强调以融媒体传播鲜活故事,这保障了文明乡风建设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而成为扎根乡土、依靠乡土、最终服务于乡土的可持续生长力量。
当“陶风淄韵”从历史深处走向“乡村好景”,其不仅为淄博乡村带来了文明新风,更展现了乡村文化的魅力:唯有生长于文化沃土之中,运行于现代治理轨道之上,方能真正成为乡村社会自发认同、自觉遵循的内在秩序和精神灯塔。相信在“陶风淄韵”的浸润下,淄博乡村必将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文明新图景。
编辑:王磊
审核: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