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董娜
盛夏时节,沂源县众鼎发展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内,一盆盆翠绿的草莓脱毒种苗正焕发着蓬勃生机。博士后研究员罗静静穿梭在培育架间介绍:“这些种苗应用了我们独创的组培技术体系,不仅能有效规避病毒病、细菌性病害等顽固性‘遗传风险’,更实现了相较传统种苗30%至50%的显著产量跃升。”
这一突破,正是我市纵深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精心构筑博士后科研创新平台、系统化实施“引才、育才、用才”机制结出的硕果。
在以草莓产业为核心支柱的沂源县中庄镇,优质种苗不仅是产业根基,更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罗静静团队历时一年多的核心技术攻关,成功构建起高效稳定的脱毒苗组培体系,为特色农业产业注入了强劲的绿色“科技引擎”,让草莓田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田”。
博士后科技人才队伍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在于构建科学完备的培育体系。近年来,我市创新实施“高端人才下沉+本土人才提升”双轮驱动战略,推动青年科技智慧与乡土实践深度交融。采访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科科长吴军介绍,一方面鼓励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研;另一方面通过“传帮带”“结对培养”等方式,为本土人才定制专属成长路径。
这种双向发力的人才培育模式,既激发了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活力,也锻造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善创新”的本土人才队伍。
沂源县众鼎发展有限公司正是这一模式的实践者,其依托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北京农科院、江南大学等5所科研院所、高校,搭建起高端智力与乡土实践的对接平台。今年以来,基地立足中庄镇千亩苹果示范园,创新“服务区+实训基地”模式,将临临高速中庄服务区打造成乡村振兴“智慧驿站”。如今,在46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里,博士后团队与农技骨干联合攻关,青年人才与“土专家”协作创新,构建起“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创新生态。
“基地建成后,我们精准引进博士后开展果业科研,借助高校资源开展‘田间课堂’‘云端培训’,累计培训果农3900余人次。”沂源县众鼎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吕倩说。
这种人才赋能产业的成功模式,正在我市广袤乡村不断复制延伸。
在高青县花沟镇,山东太公蔬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化运营整合分散农户,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但产品研发短板制约其蔬菜产业发展。关键时刻,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精准施策,为企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这一人才布局很快结出硕果。今年5月首位入驻基地的博士后科研人员陈家才,正全力攻克黄瓜矮化品种难题。他坦言,目前已发现的黄瓜矮化突变体普遍存在植株过矮的问题,难以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而他主导的研究项目一旦取得突破,便能为培育出株高适中的黄瓜新品种提供基因和种质资源。这些新品种不仅便于日常种植管理,还能显著降低人工成本,大幅提升黄瓜的生产效率。
一系列科技成果如何从“纸面”走向“地面”?淄博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正以博士后群体为创新引擎,依托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转化平台。博士后科研团队扎根田间地头,聚焦智能农业装备与数字化技术,不仅深入调研农户实际需求、推广优质新品种,还积极孵化数智农业企业,为地方农业注入新动能;在推广智能农业装备过程中,团队成员手把手指导农民操作设备,切实提升生产效率,让科研成果迅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
数据显示,自2001年布局博士后工作以来,我市已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1家,累计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270人。从草莓脱毒种苗的技术突围,到黄瓜矮化品种的攻坚突破,再到智能农业装备的广泛应用,这正是我市深耕人才发展战略、以博士后群体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编辑:王磊
审核: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