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威
11月25日,在博山区池上镇池埠村的梨园仓库,果农们将采摘的酥梨轻轻装入箱子,整齐地码放入库,随后根据订单装车,运往全国各地。今年,池上镇李家片区的500多亩梨园迎来丰收,园区内弥漫着诱人的梨香。
徐德东是其中一家梨园的园主。“今年,我的30亩梨园已进入盛果期,估计产量将超过3万公斤。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走势,保守估计产值能达到60万元。”徐德东向记者介绍,今年是他种植山农酥梨的第四个年头,酥梨由于个头大、皮薄、口感脆甜且多汁,深受消费者喜爱。
这几年,许多当地村民开始跟随徐德东种植梨树,不仅充实了果农的钱包,还促进了本村农户的就近就业,实现了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的“双重增长”。
产业兴旺,则乡村兴盛。近年来,博山区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打造了“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模式,将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如今,博山区的乡村面貌已焕然一新,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一幅幅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博山镇上瓦泉村的草莓大棚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成正带领果农们进行草莓幼苗的栽种工作。自9月底开始,他们已栽种了甜宝、梦之莹、梦之芙、梦之瑶、红颜等多个品种的草莓,完成了超过100个大棚的栽种工作,栽种总数大概有1000万株。
据王金成介绍,上瓦泉村位于淄河上游,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分明,为草莓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据了解,大棚草莓的采果期长,产量高,每亩产量可达2500公斤左右,纯利润约在4万元至5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而八陡镇北河口村则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博山区新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起“裕东号”花生油这一特色产业。据介绍,北河口村将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于一体,投入超过200万元,购置了全套花生油生产设备,采用传统物理压榨工艺,生产不添加防腐剂的花生油。同时,在八陡老街设立了生产车间1处,配备3台压榨机器,用于生产特色桶装和礼品装花生油,形成了完整的助农惠农销售体系。截至目前,该村“裕东号”品牌5升装花生油的年供应量已超过1万桶。
“这个项目每年能够带来120万元的营业收入,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同时,我们还与周边村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党建引领,构建了一个发展共享的富裕共同体。”北河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丁秀发介绍。
“要着力做好‘一村一业’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博山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博山区290个村(社区)共开展了415个“一村一业”特色农业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稳步实施,博山区各镇村经济实现了显著增长。截至9月底,全区241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中,有127个村超过15万元,占比52.7%;64个村超过50万元,占比为26.56%。博山区走出了一条既特色鲜明又优质的农业发展新道路,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